《僧伽吒经》卷第三
经文:
药上。譬如有人出行治生,为得利故将千人众担负金宝。彼人父母告其人言。子善谛听。此金宝者是他人之物,汝好守护莫使亡失。其人持宝未经多时自纵放逸,所持金宝悉皆散失。是时彼人忧箭射心,羞愧惭耻不能归家。时彼父母闻已忧愁悲泣而说此言。我等生此恶子,但有子名生我家内,财物悉皆散失,令我等贫苦,为他奴仆。绝望而死。子闻父母既丧亡已亦绝望死。如是如是。药上。佛说此法,于我法中无净信者,彼无所望,临命终时,为忧恼箭射心而死。如彼父母,为彼金宝绝望忧恼。如是药上。于我法中无净心者,临命终时受诸苦痛。先福受尽后不种善,临死时至忧恼箭射,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诸苦痛,作如是言。谁救济我。令我得离地狱畜生饿鬼之苦。
经文大意:
“药上,譬如有人出行谋生,为获得财利之故,带领千人众担负金宝。那人父母告诉他说:‘孩子,好好仔细听,这些金子财宝是他人之物,你好好守护莫使丢失。’其人拿着财宝未经多长时间自纵放逸,所带金子财宝全都散失。这时,那人被忧恼箭射心,羞愧惭耻不能归家。这时,他的父母听说后,忧愁悲泣而说这样的话:‘我等生了这样的恶子,只有儿子之名生在我家内,财物全都散失,令我等贫苦,为他人奴仆。’他的父母绝望而死。儿子听说父母既已丧亡,也绝望而死。
“如是如是。药上,佛说此法,于我法中无净信者,他无所希望,临命终时,被忧恼箭射心而死。如那人父母,为那些金子财宝而绝望忧恼。如是药上,于我法中无净信者,临命终时遭受各种苦痛。先前的福报享尽,之后不种善,临死时至被忧恼箭所射,堕于地狱、畜生、饿鬼,遭受各种苦痛,作如此言说:‘谁救济我?令我得以脱离地狱、畜生、饿鬼之苦。’”
讲解:
接下来,佛陀给药上菩萨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借了别人的财宝外出做生意,结果放逸自己,把所有财宝都散失掉了。最后,他的父母和他全部绝望而死。
佛陀以此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众生如不能净信佛法,而为五欲[1]、六尘[2]生成的种种幻境所迷惑,那么在临命终时会遭受各种痛苦,由于福报耗尽,又未再种善根,被忧恼箭射之而死,堕入三恶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就是人们想多了想出来的。同理,外面没有天魔,天魔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我们一直是在自己加持自己。当加持出某种不善的境界以后,如果在第一念没有转掉它,最终会被自己化现的忧恼箭杀死。
比如有人晚上梦见被人追杀,他可能接下来一连好几天都处于一种莫名的恐惧中,害怕真的被人杀死……
实际上,这个景象本是无明妄见的一个虚幻相,是假的,但如果没有立即把它转过来,体认到它本为虚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因自己的恶缘招感而化现出有众生来砍他的头……
一个人如坚信佛陀所讲的“僧伽吒”,他就会把自己内心的错误念头一个一个纠正过来。慢慢地,所有令自己忧愁烦恼的恶因、恶缘、恶相等,都被转化掉了,因其本为虚妄。从此,这个人不会落于三恶道。
[1] 五欲: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参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参见《常见佛学辞汇》,陈义孝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