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08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乃能得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这接著祖师大德为我们开示,发心功德不可思议。
修学大乘,发菩提心是第一桩大事,也就是说,我们要出门,首先要知道目的地,要知道方向。
这不是普通的出门,这是要出三界之门,要出十法界的门。我们的目的地是极乐世界,是去见阿弥陀佛,我们的方向是娑婆世界的西方,这就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不发,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无论怎么样的用功、努力,终极达不到目标,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前面祖师大德给我们说了两种发心,一种随事,一种顺理,
随事就是四弘誓愿,真正发心,依照这个目标、方向去修学,肯定有成就。学佛的同修受了三皈,甚至受了五戒,也发了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们发的,我们也跟著发,人家发了是都做到,我们发是发了,没做到,就是根本就没有去落实。
所以,这一生实在讲时间很短暂,一百年说起来好像很长,其实真的是一弹指,时间过得很快。从小到老、到老死,一无所成,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疏忽了我们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标,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Tuesday, October 25, 2016
Tuesday, October 18, 2016
我不要六道里面的果报,我就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行不行?行
六道里头的人,迷的人多,觉的人少,纵然是觉,觉得不够彻底,顶多是修善积德。
修善积德的目的何在?希望自己来生得更好的果报,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
在这种状况之下,佛菩萨可以说是特别慈悲,我们要感激阿弥陀佛为我们建立极乐世界,帮助我们烦恼习气很重的人也能够在一生成就。
就像前面所讲的,我们如果把目标定在极乐世界,我们的方向是西方,目标是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我在这里断恶修善,我不要六道里面的果报,我就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行不行?行,这一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真能去得了,所以说花报在净土。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09
修善积德的目的何在?希望自己来生得更好的果报,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
在这种状况之下,佛菩萨可以说是特别慈悲,我们要感激阿弥陀佛为我们建立极乐世界,帮助我们烦恼习气很重的人也能够在一生成就。
就像前面所讲的,我们如果把目标定在极乐世界,我们的方向是西方,目标是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我在这里断恶修善,我不要六道里面的果报,我就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行不行?行,这一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真能去得了,所以说花报在净土。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09
Tuesday, October 11, 2016
匾额上写的「大雄宝殿」,这什么意思?佛是大英雄。英雄是什么意思?
下面解释,解释得好,「初」,断烦恼,断烦恼「是如来断德正因」,这讲三德,断德、智德、恩德。佛殿,我们看到供佛的大殿,匾额上写的「大雄宝殿」,这什么意思?佛是大英雄。英雄是什么意思?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叫英雄。六道众生做不到的,就是烦恼断不掉,佛有办法,他能把烦恼断掉,这称之为大英雄。我们学佛,头一个要学佛的断德,这个断就是放下,所以这是如来断德的正因,不断烦恼怎么行。烦恼怎么断法?如果不能深入经藏,你就没有办法。所以老师教我,看破在前,放下在后,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所以你放不下。看破了自然就放下,看破帮助放下。那放下呢?放下又帮助看破,这境界提升了。大乘法里,从十信位的初信一直到等觉,《华严经》里排列的五十一个阶级,就好像五十一层大楼,我放下第一层,我到第二层;我放下第二层,我又到第三层;放下第三层,我到第四层。所以看破、放下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放下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看破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学不行,不学到一个阶层之后就再不能提升,再上不去了,什么原因?他不肯学。学无止境,中国古人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还学不了,得勇猛精进,才能学到佛的那个阶层。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09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09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6
儿女跟父母是什么缘分
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儿女跟父母是什么缘分?
佛把它分为四大类,有报恩的,前世父母对他有恩,这一生遇到了, 他感恩,他来报答的。这样一个小孩,天性就是孝顺父母, 他来报恩的,很听话,也很可爱,这是第一类的。
第二类是报怨的,父母跟他有仇、有怨,可能是过去生中杀害他, 这一次遇到了,遇到了,他来报怨、他来报仇,这个小孩就不听话, 不顺从父母。
第三种是讨债的,这个小孩也很可爱,如果欠得少,二、 三岁他就走了,你花钱花得那么多,他讨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 可能供他念书,念到中学、念到大学、念到博士学位, 学位拿到他就走了,他来讨债的,你欠他多,你得还他多。
另外一种是还债的,还债对父母没有什么恩情,但是对父母不错, 过去他欠父母欠得很多, 这一世他在物质方面养父母会照顾得很周到;如果欠得少的, 这个孩子对父母就相当刻薄,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父母有得吃、 有得穿就可以了,不怎么样的孝敬。
这四种情形我们冷静去观察,都在我们现前, 我们常常都能看到这四种状况,就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一点都没错。
Tuesday, May 31, 2016
如何辨别基因改造食物 Generically modified food GMO
https://liuxinyu.wordpress.com/tag/%E8%BD%AC%E5%9F%BA%E5%9B%A0/
新加坡当局是把基改食物和传统农作物一视同仁,所以,想要避开非基改食物,大家还是要花点心思,直到厂家明确标明产品是否基改为止。
这跟经济有关,尽管美国人民有90%赞同基改食物要标明,可是,政府却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到目前还没有行动。所以,希望从事良心事业的厂家,若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完全没有用到基改成分,就应该主动标明,让人们能够有个好选择。
新加坡当局是把基改食物和传统农作物一视同仁,所以,想要避开非基改食物,大家还是要花点心思,直到厂家明确标明产品是否基改为止。
这跟经济有关,尽管美国人民有90%赞同基改食物要标明,可是,政府却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到目前还没有行动。所以,希望从事良心事业的厂家,若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完全没有用到基改成分,就应该主动标明,让人们能够有个好选择。
Sunday, May 29, 2016
我们这些自以为什么都懂得,而不肯念佛,那是真的不懂。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878
所以对於这个「最极圆顿」(无量寿经),这是佛法里头第一法,《华严》、《法华》、《楞严》、《般若》,都不能跟它相比,圆透了,顿是什么?顿是顿悟、顿证。
你看这个法门,顿舍、顿悟、顿修、顿证,没有次第的,你一生就能成就,成就无上菩提。「一乘了义」,这部经是成佛的经典,一乘是成佛的,不但是了义,究竟了义。
「究竟方便之妙法」,为什么?它太容易,阿公阿婆不认识字,没有闻过佛法,你叫他念佛,他就会老实念。
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有那么快速的成就?他具足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念个三年五载,他真的预知时至,他往生了,他去作佛。
知识分子一、二十年才相信,不如他,跟他比差太远了,他三年五载他就作佛去了,我们这个连往生还打了问号,连往生没把握,怎么能跟他相比?这些阿公阿婆对待一切人,你仔细去观察谦虚、卑下、恭敬。
而我们知识分子信不信服他?瞧不起他,认为他没有学问、没有知识,说他是迷信,迷信的人成佛了,不迷信的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能信及,反生疑谤」,疑是怀疑,谤就是随意批评,批评他是迷信,批评他愚痴,只会念佛,经教什么也不懂。
真会念佛,经教懂不懂没关系,他往生到极乐世界,他全懂了。
我们这些自以为什么都懂得,而不肯念佛,那是真的不懂。
所以对於这个「最极圆顿」(无量寿经),这是佛法里头第一法,《华严》、《法华》、《楞严》、《般若》,都不能跟它相比,圆透了,顿是什么?顿是顿悟、顿证。
你看这个法门,顿舍、顿悟、顿修、顿证,没有次第的,你一生就能成就,成就无上菩提。「一乘了义」,这部经是成佛的经典,一乘是成佛的,不但是了义,究竟了义。
「究竟方便之妙法」,为什么?它太容易,阿公阿婆不认识字,没有闻过佛法,你叫他念佛,他就会老实念。
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有那么快速的成就?他具足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念个三年五载,他真的预知时至,他往生了,他去作佛。
知识分子一、二十年才相信,不如他,跟他比差太远了,他三年五载他就作佛去了,我们这个连往生还打了问号,连往生没把握,怎么能跟他相比?这些阿公阿婆对待一切人,你仔细去观察谦虚、卑下、恭敬。
而我们知识分子信不信服他?瞧不起他,认为他没有学问、没有知识,说他是迷信,迷信的人成佛了,不迷信的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能信及,反生疑谤」,疑是怀疑,谤就是随意批评,批评他是迷信,批评他愚痴,只会念佛,经教什么也不懂。
真会念佛,经教懂不懂没关系,他往生到极乐世界,他全懂了。
我们这些自以为什么都懂得,而不肯念佛,那是真的不懂。
Saturday, May 28, 2016
你没有疑惑就不必去研究经教,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876
我们今天如果有万分诚敬来对待《无量寿经》,来对待阿弥陀佛、对待净宗法门,你决定是上上品往生。
我说这个话有根据的,什么根据?善导大师讲的,净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不就等於说人人都有分吗?你要遇到像六祖这样的缘分,那你不就是上上品往生吗?不是普通上上品,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那就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决定的关键还是在诚敬。疑是大障碍,大乘经教里面佛讲得很清楚,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
所以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里?断疑生信。如果你没有疑惑就不必去研究经教,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
我们今天如果有万分诚敬来对待《无量寿经》,来对待阿弥陀佛、对待净宗法门,你决定是上上品往生。
我说这个话有根据的,什么根据?善导大师讲的,净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不就等於说人人都有分吗?你要遇到像六祖这样的缘分,那你不就是上上品往生吗?不是普通上上品,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那就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决定的关键还是在诚敬。疑是大障碍,大乘经教里面佛讲得很清楚,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
所以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里?断疑生信。如果你没有疑惑就不必去研究经教,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
Friday, May 27, 2016
我觉得我还不错,不如我的人很多,麻烦就出来了。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876
我们用妄心,妄想分别执著用成习惯了,完全不知道真心,不知道真心的功德。
回过头我们看看惠能大师,人家老实,老实人了不起,老实是什么?他没有怀疑,他没有妄念,他没有分别执著,在一切人的面前他谦虚、对人恭敬。为什么?他什么都不会,没念过书,觉得别人都比我强,所以他恭敬心出来了,诚敬心。
我们诚敬心为什么出不来?我觉得我还不错,不如我的人很多,麻烦就出来了。
你去问惠能大师,哪一个不如他?他会告诉你,人人都是佛菩萨,只有我一个是凡夫,我什么都不会。他讲的话是骗人的?不是的,句句都是老实话,他讲的话就是佛陀教我们的,他学会了,我们没学会。
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学会了,他不认识字,他知道这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学会了,不敢轻视一个人。这一点我们比不上他,所以他是非常容易回归自性。
我们用妄心,妄想分别执著用成习惯了,完全不知道真心,不知道真心的功德。
回过头我们看看惠能大师,人家老实,老实人了不起,老实是什么?他没有怀疑,他没有妄念,他没有分别执著,在一切人的面前他谦虚、对人恭敬。为什么?他什么都不会,没念过书,觉得别人都比我强,所以他恭敬心出来了,诚敬心。
我们诚敬心为什么出不来?我觉得我还不错,不如我的人很多,麻烦就出来了。
你去问惠能大师,哪一个不如他?他会告诉你,人人都是佛菩萨,只有我一个是凡夫,我什么都不会。他讲的话是骗人的?不是的,句句都是老实话,他讲的话就是佛陀教我们的,他学会了,我们没学会。
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学会了,他不认识字,他知道这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学会了,不敢轻视一个人。这一点我们比不上他,所以他是非常容易回归自性。
Wednesday, May 4, 2016
真发这种心的人,得有个形象,像是什么? 这人非常慈悲,这个人没有自己,念念为别人想,念念希望别人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跟他一样。
这个问题实在讲也困惑我们很多年,这个念佛的人他没发菩提心,怎么会往生?跟我们这部经里面讲的往生的条件不符合。
蕅益大师把这个问题替我们解决了,《阿弥陀经要解》里,蕅益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从来没有人讲过的,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你细心去想,愈想愈有道理。
他为什么念佛?念佛无非就是想求生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
你要是给他讲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相、有作用,菩提心的体是直心、是至诚心,他不懂,他不晓得这是什么。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慈悲心,你跟他讲这些他都不懂,把他讲糊涂了。
他就是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讲得好!一心向往,向往著极乐世界,向往著阿弥陀佛,不但是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所以他真往生了。
真发这种心的人,得有个形象,像是什么?
这人非常慈悲,这个人没有自己,念念为别人想,念念希望别人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跟他一样。对於这个世间的事情他不放在心上,真正做到随缘妙用。
随缘是恒顺众生,妙用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妙用。
不起心动念纵然他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没办法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做到了,你就知道他心多清净!
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没有做到,清净平等做到了,当然往生。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蕅益大师把这个问题替我们解决了,《阿弥陀经要解》里,蕅益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从来没有人讲过的,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你细心去想,愈想愈有道理。
他为什么念佛?念佛无非就是想求生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
你要是给他讲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相、有作用,菩提心的体是直心、是至诚心,他不懂,他不晓得这是什么。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慈悲心,你跟他讲这些他都不懂,把他讲糊涂了。
他就是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讲得好!一心向往,向往著极乐世界,向往著阿弥陀佛,不但是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所以他真往生了。
真发这种心的人,得有个形象,像是什么?
这人非常慈悲,这个人没有自己,念念为别人想,念念希望别人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跟他一样。对於这个世间的事情他不放在心上,真正做到随缘妙用。
随缘是恒顺众生,妙用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妙用。
不起心动念纵然他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没办法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做到了,你就知道他心多清净!
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没有做到,清净平等做到了,当然往生。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Friday, April 1, 2016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任何时候都可以禅修)
It is crucial for you to understand what meditation is. It is not some special posture, and it's not just a set of mental exercises. Meditation is a cultivation of mindfulnes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at mindfulness once cultivated. You do not have to sit to meditate. You can meditate while washing the dishes. You can meditate in the shower, or roller skating, or typing letters. Meditation is awareness, and it must be applied to each and every activity of one's life. This isn't easy.
了解禅修是什么对你很重要,它不是一些特殊姿势,也不是一套心灵体操;禅修是静观的培育及对刚培育出来的静观之运用。你不一定要坐着来禅修,你可以在洗碟时禅修,可以在洗澡时禅修,也可以在溜冰或写信时禅修。禅修即是觉察或觉知,它必须被运用于人生的所有活动之中,这并不容易。
We specifically cultivate awareness through the seated posture in a quiet place because that's the easiest situation in which to do so. Meditation in motion is harder. Meditation in the midst of fast-paced noisy activity is harder still. And meditation in the midst of intensely egoistic activities like romance or arguments is the ultimate challenge. The beginner will have his hands full with less stressful activities.
我们选择在安静的地方用坐姿来培育觉察力,是因为那是最容易修习的情境。在行动中禅修则较难,在节奏快速、热闹嘈杂的活动中禅修则更难,而在极度自我中心的活动中,例如:谈情说爱或激烈争论中禅修,那真是测试极限的挑战。事实上,初学者在低压力的禅修活动中已忙得不可开交。
Yet the ultimate goal of practice remains: to build one's concentration and awareness to a level of strength that will remain unwavering even in the midst of the pressures of lif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Life offers many challenges and the serious meditator is very seldom bored.
可是,禅修练习的终极目标依然是:建立起定力(集中力)与觉察力至足够的强度水平,好让禅修者能在现代的社会的生活压力下,仍然可以屹立不摇。对于生活中源源不绝的挑战,认真的禅修者是极少会感到厌烦的。
Carrying your meditation into the events of your daily life is not a simple process. Try it and you will see. That transition point between the end of your meditation session and the beginning of 'real life' is a long jump. It's too long for most of us. We find our calm and concentration evaporating within minutes, leaving us apparently no better off than before. In order to bridge this gulf, Buddhists over the centuries have devised an array of exercises aimed at smoothing the transition. They take that jump and break it down into little steps. Each step can be practiced by itself.
把禅修带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试一试你就会明白。从坐禅结束到「现实生活」的开始之转捩点是一大跃进,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个距离实在太长了。我们发觉在几分钟之内,我们的平静与定力被蒸发得无影无踪,接下来的状态并不比以前好。为了跨越这道鸿沟,佛教徒在过去多个世纪以来,已设计出一系列的练习方法,以便顺利促成这个转移。他们成功了大跃进,然后把它分成几个小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练习。
Labels:
bilingual,
buddhist,
meditation,
mindfulness,
一念,
打坐,
观音菩萨,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Thursday, March 31, 2016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 what's in it for you?
You can expect certain benefits from your meditation. The initial ones are practical, prosaic things; the later stages are profoundly transcendent. They run together from the simple to the sublime. We will set forth some of them here. Your own experience is all that counts.
你可以期望从禅修中得到一些利益,最初的利益很实际和平凡,往后阶段所得的利益则是深远与超凡的,它们从简单的到崇高的都有,我们在这里会宣布一些,你自己的体验才算是真的。
Those things that we called hindrances or defilements are more than just unpleasant mental habits. They are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s of the ego process itself. The ego sense itself is essentially a feeling of separation -- a perception of distance between that which we call me, and that which we call other. This perception is held in place only if it is constantly exercised, and the hindrances constitute that exercise.
Greed and lust are attempts to get 'some of that' for me; hatred and aversion are attempts to place greater distance between 'me and that'. All the defilements depend upon the perception of a barrier between self and other, and all of them foster this perception every time they are exercised.
Mindfulness perceives things deeply and with great clarity. It brings our attention to the root of the defilements and lays bare their mechanism. It sees their fruits and their effects upon us. It cannot be fooled. Once you have clearly seen what greed really is and what it really does to you and to others, you just naturally cease to engage in it.
When a child burns his hand on a hot oven, you don't have to tell him to pull it back; he does it naturally, without conscious thought and without decision. There is a reflex action built into the nervous system for just that purpose, and it works faster than thought. By the time the child perceives the sensation of heat and begins to cry, the hand has already been jerked back from the source of pain.
AMindfulness works in very much the same way: it is wordless, spontaneous and utterly efficient. Clear mindfulness inhibits the growth of hindrances; continuous mindfulness extinguishes them. Thus, as genuine mindfulness is built up, the walls of the ego itself are broken down, craving diminishes, defensiveness and rigidity lessen, you become more open, accepting and flexible. You learn to share your loving-kindness.
那些我们称为盖障或烦恼的东西,不仅是令人不快的心理习惯而已,它们是自我活动过程本身的主要表现。自我感觉本身基本上是一种疏离的感受,一种「自我」与「其他」之间的距离知觉。这种知觉要不断重复演习才能稳固地保持,而那些演习就是盖障所组成的。
贪心与爱欲试图为「自我」得到「其他」的一些东西,瞋恚与厌恶则试图拉阔「自我」与「其他」之间的距离。所有烦恼皆因「自我」与「其他」之间有障碍的知觉而生起,而每次烦恼出现时,全都会助长此一知觉。
静观能深入与极清晰地体会事物,它能带领注意力到烦恼的根源,把它们的机制暴露无遗,它知道它们对我们所造成的后果与影响,它不会被愚弄。一旦你看清楚贪欲的真面目,真正认识到它对你及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你自会停止,不再参与其事。
就好像一个小孩,当他的手被烤炉烫过后,你无需叫他缩手,他也自然会做的,而且是不假思索或决断。神经系统自会作出此反射动作,且它的速度比思想还要快。当孩子感到火热的感觉并开始哭的时候,他的手已急拉离开了致痛的源头。
静观的运作方式与此很相似,它是无言的、自发的、且绝对有效率。清晰的静观制止了盖障的增长,持续的静观则可彻底消灭它们。因此,当真正的静观被建立起来时,「自我」的墙壁会瓦解、渴爱会减少、自我防御和顽固僵硬等亦会减轻,你会更为开放、更为包容与灵活变通,你学会与他人分享你的慈悲心。
Labels:
bilingual,
buddhist,
meditation,
mindfulness,
practice,
助念,佛弟子,
学佛,
打坐
Wednesday, March 23, 2016
灌顶
我们再往下看,「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是大师教我们,你念佛佛光照你,佛光照你是佛光加持你。你念这部经,阿弥陀佛就给你灌顶,这真的不是假的,佛光给你灌顶。你每天念一遍,佛光给你灌一次顶;你每天念十遍,佛光每天给你灌十次顶。
这是跟你讲密宗,这部经显密圆融。我们找哪个上师的灌顶,都比不上找阿弥陀佛来灌顶。灌顶这个名词的意思,诸位也得搞清楚,黄念老在这个经的《注解》里,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迷信。
灌是什么意思?
灌是传给你的意思,传法的意思,传给你。
顶是什么?
顶是佛法里最高的法、最殊胜的法这叫顶,叫灌顶。
什么是最高的法?
现在我们知道,《无量寿经》是最高的法,「南无阿弥陀佛」是最高的法,把这个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不是头上滴几滴水叫灌顶,那种灌顶,你看每天晚上你去冲凉,开莲蓬头的时候那不叫大灌顶吗?
所以佛法不能迷信,得搞清楚。不搞清楚,做这些仪式的时候没有意思,为什么?做完之后还是糊里糊涂的。上师一灌顶就开智慧,真的吗?你天天去给他摸摸头、灌灌顶,看你智慧开不开?愈摸愈糊涂。都把佛在经上讲的意思搞错了、误会了。佛法里头你找不到迷信,给你说吧!但是误会的人不少,真正明了佛法的人是很稀有的,所以一定要做个明白人,别做糊涂人。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这是大师教我们,你念佛佛光照你,佛光照你是佛光加持你。你念这部经,阿弥陀佛就给你灌顶,这真的不是假的,佛光给你灌顶。你每天念一遍,佛光给你灌一次顶;你每天念十遍,佛光每天给你灌十次顶。
这是跟你讲密宗,这部经显密圆融。我们找哪个上师的灌顶,都比不上找阿弥陀佛来灌顶。灌顶这个名词的意思,诸位也得搞清楚,黄念老在这个经的《注解》里,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迷信。
灌是什么意思?
灌是传给你的意思,传法的意思,传给你。
顶是什么?
顶是佛法里最高的法、最殊胜的法这叫顶,叫灌顶。
什么是最高的法?
现在我们知道,《无量寿经》是最高的法,「南无阿弥陀佛」是最高的法,把这个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不是头上滴几滴水叫灌顶,那种灌顶,你看每天晚上你去冲凉,开莲蓬头的时候那不叫大灌顶吗?
所以佛法不能迷信,得搞清楚。不搞清楚,做这些仪式的时候没有意思,为什么?做完之后还是糊里糊涂的。上师一灌顶就开智慧,真的吗?你天天去给他摸摸头、灌灌顶,看你智慧开不开?愈摸愈糊涂。都把佛在经上讲的意思搞错了、误会了。佛法里头你找不到迷信,给你说吧!但是误会的人不少,真正明了佛法的人是很稀有的,所以一定要做个明白人,别做糊涂人。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Tuesday, March 22, 2016
怕的是这一生没觉悟
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本自具足」,互隐互显,我们就像在看电影一样,也就像作梦一样,这些境界刹那不住,所以它是假的。我们把这个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学佛求什么?就是求觉悟,就是求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没有别的。
今天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久,我们感谢诸佛菩萨大慈大悲,长时期慈悲的教导开示,我们慢慢的醒过来。
根性利的,十年、二十年醒过来,利根;
根性次一等的,三、四十年才觉悟;
下根的人,要六、七十年才会觉悟。如果寿命长,行!六、七十年也行,只要觉悟问题就解决了,你就得到大圆满;
怕的是这一生没觉悟,这死了,这个麻烦就大了。没觉悟死了怎么?随业流转,那要搞轮回,这个我们知道非常非常可怕。
道理统统搞明白、统统搞清楚了,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一定要去。知道什么?净土唯心。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今天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久,我们感谢诸佛菩萨大慈大悲,长时期慈悲的教导开示,我们慢慢的醒过来。
根性利的,十年、二十年醒过来,利根;
根性次一等的,三、四十年才觉悟;
下根的人,要六、七十年才会觉悟。如果寿命长,行!六、七十年也行,只要觉悟问题就解决了,你就得到大圆满;
怕的是这一生没觉悟,这死了,这个麻烦就大了。没觉悟死了怎么?随业流转,那要搞轮回,这个我们知道非常非常可怕。
道理统统搞明白、统统搞清楚了,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一定要去。知道什么?净土唯心。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Monday, March 21, 2016
见佛
念佛也是修定,他用一句佛号把所有一切念头统统把它止住,那就是禅定。
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就错了,错在哪里?你不是修禅定,不是修禅定你见不到佛。所以念佛念到一切杂念都没有了,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念掉,你就见到佛了,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我为什么没有见到佛,你也没有见到佛?我们功夫不够,念佛里头还有杂念,所以你见不到佛。
你念佛里头没有杂念,就见佛了,念多少?一念、十念,只要没有杂念就见佛。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就错了,错在哪里?你不是修禅定,不是修禅定你见不到佛。所以念佛念到一切杂念都没有了,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念掉,你就见到佛了,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我为什么没有见到佛,你也没有见到佛?我们功夫不够,念佛里头还有杂念,所以你见不到佛。
你念佛里头没有杂念,就见佛了,念多少?一念、十念,只要没有杂念就见佛。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1
Saturday, March 19, 2016
Explanation of Heart Sutra 心经
1st Phrase of Heart Sutra(心经):
开 经 偈
Verse for Opening a Sutra
无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The unsurpassed; profound; wonderful Dharma/teaching,
百 千 万 劫 难 遭 遇
Is difficult to encounter i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eons
我 今 见 闻 得 受 持
I now see and hear it, receive and uphold it
愿 解 如 来 真 实 义
And I vow to fathom the Buddha’s or Tathagata’s true meaning.
南 无 般 若 波 罗 密 多 心 经 (3x)
Homage to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Sutra 经文:
*********************************
观 自 在 菩 萨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
The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GuanShiYin, while practicing the deep/profound course of Prajna(wisdom) Paramita(perfection),
*********************************************
Explanation:
=========
观自在菩萨=Avalokitesvara/GuanShiYin PuSa(Bodhisattva)
行=Practice/cultivate, 修行
深=deep/profound, is the opposite of superficial, 是对浅而言深
般 若=Prajna (in Sanskrit, an ancient Indian language); meaning Wisdom 智慧;
波罗蜜多=Paramita(also in Sanskrit, an ancient Indian language); meaning Perfection/completion, 到彼岸
时=At The Time. (at which time?, At The Time, when GuanShiYin PuSa IS practicing the Deep/Profound Prajna Paramita,)
*******************************************************************
Verse (From Master XuanHua):
Practice the Way, cultivate yourself, and do not search outside.
行道修身莫外寻
The prajna of your own nature is the deep and secret cause. .....
自性般若深密因
***************************************************************************
Commentary(By Master XuanHua):
The word practicing in the sutra is simply what we understand as cultivation. As to profound it is the opposite of superficial. Prajna means wisdom, and paramita means to reach the other shore. The text says that Bodhisattva Avalokiteshvara cultivates profound, not superficial, prajna.
What is profound and what is superficial?
*************************************************
观自在菩萨
现在讲这“观自在”,你笑,你观自在了吗?这观自在才可以笑;不观自在就不可以笑,要观自在了。“观自在菩萨”,“观”就是观想,“自在”就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的,也无忧也无愁,也无挂也无碍。无挂碍就是观自在,有挂碍就不是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就是修行。“深”是对浅而言深。“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时”就是这个时候。这是说观自在菩萨他所修行的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什么叫深般若?
For more explanation please refer to:
http://www.cttbusa.org/heartsutra/hs6.htm (in english英文)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Heart/Heart_Sutra.htm (in chinese中文)
Just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Heart Sutra:-)😊
Have you wonder WHY is it name as the Heart Sutra?
为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Also have you wonder WHY GuanShiYin PuSa choose to practice "The Deep/Profound Prajna(wisdom) Paramita", and not other type of Paramita?
At what age did the Buddha speaks the Heart Sutra?
Have you wonder who translated this Heart Sutra and when it is translated?
Amitofo😊🙏🌲🌳🌹阿弥陀佛; 感恩分享
开 经 偈
Verse for Opening a Sutra
无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The unsurpassed; profound; wonderful Dharma/teaching,
百 千 万 劫 难 遭 遇
Is difficult to encounter i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eons
我 今 见 闻 得 受 持
I now see and hear it, receive and uphold it
愿 解 如 来 真 实 义
And I vow to fathom the Buddha’s or Tathagata’s true meaning.
南 无 般 若 波 罗 密 多 心 经 (3x)
Homage to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Sutra 经文:
*********************************
观 自 在 菩 萨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
The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GuanShiYin, while practicing the deep/profound course of Prajna(wisdom) Paramita(perfection),
*********************************************
Explanation:
=========
观自在菩萨=Avalokitesvara/GuanShiYin PuSa(Bodhisattva)
行=Practice/cultivate, 修行
深=deep/profound, is the opposite of superficial, 是对浅而言深
般 若=Prajna (in Sanskrit, an ancient Indian language); meaning Wisdom 智慧;
波罗蜜多=Paramita(also in Sanskrit, an ancient Indian language); meaning Perfection/completion, 到彼岸
时=At The Time. (at which time?, At The Time, when GuanShiYin PuSa IS practicing the Deep/Profound Prajna Paramita,)
*******************************************************************
Verse (From Master XuanHua):
Practice the Way, cultivate yourself, and do not search outside.
行道修身莫外寻
The prajna of your own nature is the deep and secret cause. .....
自性般若深密因
***************************************************************************
Commentary(By Master XuanHua):
The word practicing in the sutra is simply what we understand as cultivation. As to profound it is the opposite of superficial. Prajna means wisdom, and paramita means to reach the other shore. The text says that Bodhisattva Avalokiteshvara cultivates profound, not superficial, prajna.
What is profound and what is superficial?
*************************************************
观自在菩萨
现在讲这“观自在”,你笑,你观自在了吗?这观自在才可以笑;不观自在就不可以笑,要观自在了。“观自在菩萨”,“观”就是观想,“自在”就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的,也无忧也无愁,也无挂也无碍。无挂碍就是观自在,有挂碍就不是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就是修行。“深”是对浅而言深。“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时”就是这个时候。这是说观自在菩萨他所修行的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什么叫深般若?
For more explanation please refer to:
http://www.cttbusa.org/heartsutra/hs6.htm (in english英文)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Heart/Heart_Sutra.htm (in chinese中文)
Just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Heart Sutra:-)😊
Have you wonder WHY is it name as the Heart Sutra?
为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Also have you wonder WHY GuanShiYin PuSa choose to practice "The Deep/Profound Prajna(wisdom) Paramita", and not other type of Paramita?
At what age did the Buddha speaks the Heart Sutra?
Have you wonder who translated this Heart Sutra and when it is translated?
Amitofo😊🙏🌲🌳🌹阿弥陀佛; 感恩分享
Wednesday, March 9, 2016
Tuesday, March 8, 2016
净空法师:摄心专注
我们学佛,不管用什么方法,你不能摄心,不能降伏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叫盲修瞎练。
什么叫摄心?摄心就是我们俗话讲收心。你能够把心收起来,你能够专注,这个要紧。不但佛法讲摄心,这个世间法也这样讲。我们中国孟老夫子就是这样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谓“放心”,是你心在外头乱走,把这个心收回来,这就是学问。摄心专注,这真正是大学问。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只要你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对于一切法都能够通达。
所以我们念佛修什么?修清净心。念佛要怎么念?有些人主张记数,有些人不主张记数,其实记数与不记数是因人而异,因为这个功夫是要摄心的。我记数能摄心,这个方法对我就很实用;不记数也能摄心,我就不需要记数,使我修学更活泼、更生动、更深入。
修行总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你才能得到法喜。功夫与生活不能相应就得不到法喜,会觉得修行很苦;能跟生活打成一片,你就觉得修行很快乐。
念佛是以耳识闻名号,念的方法,古来的大德常常提示我们,首先要放下万缘,也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佛号要从心里面生出来,从口里面念出来,然后才从耳朵里听进去,用这个方法能摄心。
http://www.fodizi.net/jingkongfashi/6145.html
🙏🙏🙏Amituofo🌲🌿🌷🌹
什么叫摄心?摄心就是我们俗话讲收心。你能够把心收起来,你能够专注,这个要紧。不但佛法讲摄心,这个世间法也这样讲。我们中国孟老夫子就是这样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谓“放心”,是你心在外头乱走,把这个心收回来,这就是学问。摄心专注,这真正是大学问。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只要你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对于一切法都能够通达。
所以我们念佛修什么?修清净心。念佛要怎么念?有些人主张记数,有些人不主张记数,其实记数与不记数是因人而异,因为这个功夫是要摄心的。我记数能摄心,这个方法对我就很实用;不记数也能摄心,我就不需要记数,使我修学更活泼、更生动、更深入。
修行总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你才能得到法喜。功夫与生活不能相应就得不到法喜,会觉得修行很苦;能跟生活打成一片,你就觉得修行很快乐。
念佛是以耳识闻名号,念的方法,古来的大德常常提示我们,首先要放下万缘,也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佛号要从心里面生出来,从口里面念出来,然后才从耳朵里听进去,用这个方法能摄心。
http://www.fodizi.net/jingkongfashi/6145.html
🙏🙏🙏Amituofo🌲🌿🌷🌹
Monday, March 7, 2016
Sunday, March 6, 2016
Saturday, March 5, 2016
Friday, March 4, 2016
Thursday, March 3, 2016
如果你真正信佛,真正相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更不会去怨天忧人!
很多人信佛、学佛都会追求形式上的东西,遇到逆境违缘时,仍然埋怨别人,嗔恨别人。如果你真正信佛,真正相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更不会去怨天忧人!要明白一切都是因缘,你遇到的都是自己的缘。所以:痛苦是自己找的,福报是自己修的。大家早安!(开祥法师开示)
Wednesday, March 2, 2016
懂的佛法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
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这是人生的无奈。懂的佛法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早安!(开祥法师开示)
Tuesday, March 1, 2016
What is vegan? (English and Mandarin subtitles)
Labels:
compassion,
cruelty free,
Heart of a Buddha,
meat,
morals,
vegan,
vegetarian,
youtube,
净土,
因果,
学佛,
平等,
放下,
素食,
纯素,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6
什么是染污?
我们对这些事情要真诚恭敬、体会观察,从这个里头推陈出新,现前社会我们怎样生活,我们怎样去工作,怎样去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这个智慧你自然就生起来,不用问别人。
就像法藏比丘问自在王佛,佛告诉他,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能解决问题。这都是真话不是假话,只要你心地清净,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清净平等肯定就生智慧。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境界上有顺境、有逆境,人事上,我们讲人缘,有善缘、有恶缘,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缘当中,你只保持清净平等,下面就觉,你智慧就生起来。
如果你不能保持清净平等,你的下面是烦恼、是习气,是烦恼、是习气就免不了要造业。你造作什么样的业,肯定会有什么样的果报现前,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那你就会被困在轮回里头,你出不了这个圈子。
你要真正懂得,我坚持清净平等觉,你肯定就超越轮回。所以什么重要?清净心重要。怎么样清净?不受外面染污,你心清净了。
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是染污的根源,名闻利养是染污,好名好利,贪著,因为这个东西染污,里头生贪瞋痴慢疑。清净心里头生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面它生十善业道,染污生十恶业道,生十恶业,心地清净生十善业,作用不一样。十善业里头生智慧,因为它无贪无瞋无痴,这叫三善根,生智慧,它不生烦恼。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923
就像法藏比丘问自在王佛,佛告诉他,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能解决问题。这都是真话不是假话,只要你心地清净,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清净平等肯定就生智慧。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境界上有顺境、有逆境,人事上,我们讲人缘,有善缘、有恶缘,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缘当中,你只保持清净平等,下面就觉,你智慧就生起来。
如果你不能保持清净平等,你的下面是烦恼、是习气,是烦恼、是习气就免不了要造业。你造作什么样的业,肯定会有什么样的果报现前,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那你就会被困在轮回里头,你出不了这个圈子。
你要真正懂得,我坚持清净平等觉,你肯定就超越轮回。所以什么重要?清净心重要。怎么样清净?不受外面染污,你心清净了。
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是染污的根源,名闻利养是染污,好名好利,贪著,因为这个东西染污,里头生贪瞋痴慢疑。清净心里头生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面它生十善业道,染污生十恶业道,生十恶业,心地清净生十善业,作用不一样。十善业里头生智慧,因为它无贪无瞋无痴,这叫三善根,生智慧,它不生烦恼。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923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6
大人教什么听什么,乖乖的,一点没有疑惑
古时候的小孩,尤其生长在农村,他什么都不知道,真单纯、真简单,大人教什么听什么,乖乖的,一点没有疑惑。
随著年龄成长,到十三、四岁时候懂事了,小时候要没有教好,那麻烦就大了。小时候教好了,循规蹈矩,一辈子都不会越轨,人都知道修养道德,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都懂得,不会有为非作歹,饿死、冻死也不会去偷盗,从来不会有作奸犯科那种念头,不可能生起来。
所以从一个人从小到大那一生过程当中,我们就能够联想到,这个几千年圣贤他用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阶层用什么东西教化,我们就明白了。你才晓得那是正确的,那就是自然中之自然相,一点都不错。
小孩在没有接触到外面这些知识、这些事相层面上,他模仿力量最强,所以父母表现给他看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给小孩看,他全学会了,这叫真正是扎根教育。最重要的,一千天,出生下来的一千天,就是三年,从出生到三岁,这个时候把他培养好,培养端正,一生都不会歪曲,中国古圣先贤懂得。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923
随著年龄成长,到十三、四岁时候懂事了,小时候要没有教好,那麻烦就大了。小时候教好了,循规蹈矩,一辈子都不会越轨,人都知道修养道德,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都懂得,不会有为非作歹,饿死、冻死也不会去偷盗,从来不会有作奸犯科那种念头,不可能生起来。
所以从一个人从小到大那一生过程当中,我们就能够联想到,这个几千年圣贤他用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阶层用什么东西教化,我们就明白了。你才晓得那是正确的,那就是自然中之自然相,一点都不错。
小孩在没有接触到外面这些知识、这些事相层面上,他模仿力量最强,所以父母表现给他看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给小孩看,他全学会了,这叫真正是扎根教育。最重要的,一千天,出生下来的一千天,就是三年,从出生到三岁,这个时候把他培养好,培养端正,一生都不会歪曲,中国古圣先贤懂得。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923
Tuesday, February 16, 2016
菩提心能發嗎?
菩提心能發嗎?口裡面發,假的,不是菩提心,念頭裡面去發,也不是真的,為什麼?菩提心是真心,你用妄心去發菩提心怎麼發得出來?菩提心是真誠心,體是真誠心,真誠心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那個心是真誠心,你說多不容易。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我們從什麼地方去把菩提心找回來?從起用上去找,起用上對自己,自受用是清淨平等覺,這是深心。
所以學佛學什麼?學清淨心,就從這一點開始。我先修清淨心,清淨到極處,平等心現前,平等到一定的程度就大徹大悟。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到理一心。對待別人、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包括著動物、植物、山河大地、自然現象,這都叫眾生,要用大慈大悲,真實平等的愛心。從這上真修,到一定的時候,真誠心現前,那就見性,真誠心就是自性。
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修的是這個心,我們用清淨平等覺對自己,對一切眾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叫發菩提心。伏住我們的煩惱習氣,那就要用一向專念,我真放下了。
我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活在這個世間,這一生就幹這樁事情,這樁事情你幹到你就圓滿了。
http://youtu.be/ctflvyzVBdg
所以學佛學什麼?學清淨心,就從這一點開始。我先修清淨心,清淨到極處,平等心現前,平等到一定的程度就大徹大悟。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到理一心。對待別人、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包括著動物、植物、山河大地、自然現象,這都叫眾生,要用大慈大悲,真實平等的愛心。從這上真修,到一定的時候,真誠心現前,那就見性,真誠心就是自性。
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修的是這個心,我們用清淨平等覺對自己,對一切眾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叫發菩提心。伏住我們的煩惱習氣,那就要用一向專念,我真放下了。
我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活在這個世間,這一生就幹這樁事情,這樁事情你幹到你就圓滿了。
http://youtu.be/ctflvyzVBdg
Monday, February 15, 2016
Sunday, February 14, 2016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6
商,人之必争,这是利益,孟子就说得很好,孟子见梁惠王,跟梁惠王提到的,他说了一句名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你这个国家从上到下统统都争利,这还得了!这个国家就到危亡的时候。
怎么救?回过头来,行仁、行义,那就是要把教育摆在第一,这个教育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用中国人所讲的宗教的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宗教就有三家,儒释道三家。
宗教这两个字怎么讲法要搞清楚,
宗的意思很多,最重要的三个意思,
主要的、
重要的、
尊崇的;
教,教是
教育、
教学、
教化。
宗教连起来,那就是
主要的教育、
重要的教学、
尊崇的教化,
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宗教。宗教是教育,不是迷信,儒释道在中国传统上也称为三家,也称为三教,所谓三教九流,它是教育,它是学派。可是现在?现在也变质了,这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怎么救?回过头来,行仁、行义,那就是要把教育摆在第一,这个教育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用中国人所讲的宗教的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宗教就有三家,儒释道三家。
宗教这两个字怎么讲法要搞清楚,
宗的意思很多,最重要的三个意思,
主要的、
重要的、
尊崇的;
教,教是
教育、
教学、
教化。
宗教连起来,那就是
主要的教育、
重要的教学、
尊崇的教化,
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宗教。宗教是教育,不是迷信,儒释道在中国传统上也称为三家,也称为三教,所谓三教九流,它是教育,它是学派。可是现在?现在也变质了,这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Friday, February 12, 2016
改朝换代都是这个原因
从前读书立志就是希圣希贤,我希望做圣人、希望做贤人,读书志在圣贤。以后慢慢有变质,读书志在功名富贵,这在历代不少,圣贤有,不多,世世代代在中国都有圣贤,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把读书为求取功名、求取富贵的一种手段。
但是他们书念得不错,虽然用这个取富贵,他做的一些事情还真的是利国利民,还算不错。
如果到了这些做官的人只是搞自私自利,不顾人民的死活,这个朝廷就会亡国,改朝换代都是这个原因。末代的帝王、末代的这些官吏,只知道自私自利,不知道民间疾苦,他就会被别人取而代之。那些开国的帝王,他总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永远的继承下去,所以没有一个不重视教育。
末代皇帝我们也想到,一定是报怨来的,一定是讨债来的,那肯定的。这从因果上讲,你才能看得清楚。所以人,做人,心不能不正,言行不能不正。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但是他们书念得不错,虽然用这个取富贵,他做的一些事情还真的是利国利民,还算不错。
如果到了这些做官的人只是搞自私自利,不顾人民的死活,这个朝廷就会亡国,改朝换代都是这个原因。末代的帝王、末代的这些官吏,只知道自私自利,不知道民间疾苦,他就会被别人取而代之。那些开国的帝王,他总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永远的继承下去,所以没有一个不重视教育。
末代皇帝我们也想到,一定是报怨来的,一定是讨债来的,那肯定的。这从因果上讲,你才能看得清楚。所以人,做人,心不能不正,言行不能不正。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Thursday, February 11, 2016
五逆跟毁谤正法的人不能往生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最后两句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最后两句。换句话说,五逆跟毁谤正法的人不能往生,这是经文上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们。
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什么叫五逆?「五逆者,罪恶极逆於理,故谓之逆」。
理是自性,通常我们讲性德,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通常讲的理就是讲的德,自性里面有这个德能,这是理。
自性里面本具的有智慧,我们知道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不变。一切众生皆有自性,不但是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植物也有自性,矿物也有自性。
佛在教学为了我们了解方便起见,佛把这个自性分作两个,在有情的称佛性,无情的众生称法性,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
佛性特别著重在智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有情是特别著重在智慧,无情众生就著重在德相。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什么叫五逆?「五逆者,罪恶极逆於理,故谓之逆」。
理是自性,通常我们讲性德,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通常讲的理就是讲的德,自性里面有这个德能,这是理。
自性里面本具的有智慧,我们知道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不变。一切众生皆有自性,不但是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植物也有自性,矿物也有自性。
佛在教学为了我们了解方便起见,佛把这个自性分作两个,在有情的称佛性,无情的众生称法性,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
佛性特别著重在智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有情是特别著重在智慧,无情众生就著重在德相。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Tuesday, February 9, 2016
Monday, February 8, 2016
Thursday, January 28, 2016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6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Monday, January 25, 2016
Sunday, January 24, 2016
Saturday, January 23, 2016
Friday, January 22, 2016
会集经本、会集注解都不是凡人
我们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的缘一定非常深厚,在现前这个时代,佛来加持我们。
会集经本、会集注解都不是凡人,我曾经听到这个信息不敢讲,现在他们已经走了可以讲,夏莲老是普贤菩萨再来,黄念祖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走了可以说,在不能讲。不是凡人,他是来救苦救难的。
这部书确确实实像梅光羲居士序文里面所说的,肯定是它普度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中国历史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出生那一年是周召王二十四年,甲寅,释迦牟尼佛属老虎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要照这个年代算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这是中国人记载的,老一代的老法师统统用这个纪年;换句话说,佛距离我们三千年。
三千年前所讲的这些极其微妙的原理原则被今天量子学家发现,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经里头,方东美先生教我的时候,高等哲学;现在我们通过这么多年学习,听到外国科学家的报告,我们肯定它是全世界高等科学。这么好的东西我们遇到了,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932
会集经本、会集注解都不是凡人,我曾经听到这个信息不敢讲,现在他们已经走了可以讲,夏莲老是普贤菩萨再来,黄念祖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走了可以说,在不能讲。不是凡人,他是来救苦救难的。
这部书确确实实像梅光羲居士序文里面所说的,肯定是它普度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中国历史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出生那一年是周召王二十四年,甲寅,释迦牟尼佛属老虎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要照这个年代算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这是中国人记载的,老一代的老法师统统用这个纪年;换句话说,佛距离我们三千年。
三千年前所讲的这些极其微妙的原理原则被今天量子学家发现,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经里头,方东美先生教我的时候,高等哲学;现在我们通过这么多年学习,听到外国科学家的报告,我们肯定它是全世界高等科学。这么好的东西我们遇到了,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932
Thursday, January 21, 2016
菩萨戒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
受菩萨戒有什么殊胜呢?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念,念一下,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句话就是菩萨戒。当愿众生,体解大道。体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理,大菩提道,普度众生,而发起了这个世界最殊胜的心态,叫做菩提心。为了要发菩提心,所以我们去受菩萨戒。以这个戒来保护我们的心。
所以菩萨戒体是以心为体。你的心里面如果放弃众生讨厌众生,你就破菩萨戒了。所以你很怨恨这个人,请问还有菩萨戒吗?没有了,记住。很多人都以为他有菩萨戒,其实没有戒体了,包括有些出家人也如此。我曾经跟一个出家人认识,他开车载我,后面有车按喇叭,他就吼:叭什么!我说,你破戒了,你怨恨后面那个人,你骂他,你就菩萨戒不见了,你十年的菩萨戒都没有了。所以菩萨戒最怕你瞋恨众生,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就没有了。
所以菩萨戒的意思是说,我不舍弃众生。进一步我要普度众生。也为如此,所以我要广学一切,在忍辱中广学一切。就好像说,今天你是消防队的救火员,然后对面有楼房发生火灾,你知道了,但故意不去救火。这样有没有失职?你就会被开除了。当然,除非消防车里没有水了,那不能怪你,即便没有水,你也不能当旁观者,救几个算几个。你不能说,我不要去。
菩萨戒就是这样,而且菩萨戒的功德,为什么很大呢?因为菩萨戒的对象,是一切众生。各位,你如果给全世界的人,每一个人都给他一万块,这样功德大不大?这叫做菩萨戒。菩萨戒所缘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你都要度他。你都要让他离苦得乐。这样功德大不大?你孝顺一个母亲,功德就很大了。何况你要孝顺众生。孝顺母亲,还是世间功德而已,能够度母亲离苦,这才是菩萨戒。所以你能够度一切众生,都决心要让他离苦。
功德大不大?太大了。所以各位,要发起这种心。不是说,师父,我要受菩萨戒,但是我很懒得度人。师父,我要受菩萨戒,那个又没有布施,那个布了施一辆车,我要选择给布施的助念。有的人很现实,很攀缘,如果是大施主,三更半夜,也很喜欢爬起来去帮他念,但是这么做代表你没有平等心,你也破菩萨戒。为什么?你有这种分别心,不行,不能有这个心态。
所以菩萨戒呢,它是戒自私,一定要平等无私的,去保护所有生命。所以今天你是个出家人,你是个佛学博士,但是,隔壁有在超度法会,你不想去,有没有犯菩萨戒?有。那你呢,就不算菩萨,也不算出家人。就算你读到佛学博士,没有用。
我再讲一个,今天有人往生,希望你助念。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跟你说要去助念,“要五百块。”这样还有没有菩萨戒?没有了,变成交易了,失去了菩提心,这样就破戒了。为什么?因为没有钱给你,你就不念了。今天有人拿个骨灰盒、纳骨塔到你这边来:“师父,我爸爸死了,我家很穷。我这个纳骨塔没地方放。你们寺庙有地方放吗?”有。可不可以放?可以。要怎么办?五十万、三十万、五万,你如果放后面一点,比较便宜。这样有没有破菩萨戒?破戒了。所以各位要了解。
但是你看这个世间,有没有人破戒了?太多了。把宗教当成买卖,把宗教当成特权。所以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更要受菩萨戒。要来保护佛教,要来普度众生。不然没有钱的,都要下地狱了。有钱的才能够学佛。我们不能让这样。没有钱可不可以成佛?只要你受菩萨戒,只要你发菩提心,你都可以成佛。所以有钱人布施十亿,还不如对贫穷人发菩提心点一盏灯的功德。为什么?心最重要,动机最重要。如果有执着,而且对方没有正知正见,而为了一种知名度而去布施,这样就违背菩萨戒了。
所以我想,各位要把握佛教的原则,冤亲平等,同体大悲。以这个平等心来做事待人,我想要帮助每一个生命,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你帮忙,有些人你想帮他,他不喜欢你,对此我们要忏悔,希望我将来,这辈子没办法,那下辈子,下下辈子,总有一世,有机会帮助你。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初为了度弥勒菩萨,被弥勒菩萨打多久,你知道吗?打了八万多年,对不对,最后七天,弥勒菩萨要示现死亡了,他才警觉到,才皈依了。
所以我想,我们度人,要结一个缘,所以,不要舍弃众生,不要分别众生。如果你家有纳骨塔位,你家有人送你十个纳骨塔位,要不要布施?你要登报纸,如果有贫穷人没地方放的,我们这里还有十个位置。以前有很多人,在卖那个骨灰塔,在那里买卖,有没有?有啊,还在那里涨价,这个是很不慈悲的事情,因为人死了都已经很可怜了,你还在死人身上动歪脑筋赚钱,这个不好。所以各位,不管什么地方,如果有那个无祀孤魂,你就请几个回去好不好?你看,都没有人要。所以各位,一个冤亲债主、鬼魂会不会让你得癌症?会。但是他如果要感恩你,会不会让你赚大钱?肯定也会。很简单的事情,很简单的,因为他们有影响力,所以叫大力鬼神众。
当然,不能为了求财才去做,这样发心有问题,要以无所求的菩提心,就是要利益对方的心,不求回报的心去做,诸善圆满,不求自得。所以各位要了解,受五戒,五个护法神保护你,受一条戒律,就有一个护法神保护你,那受菩萨戒,所有天上的,有善根的神,都成为你的护法,叫百千万亿护法。你什么事情不成就?你想什么,什么来。只要你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你不会担心什么,你只担心你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不会担心没有福报。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他就会每天用心机,我要怎么样设计才有钱,我要办什么法会,才有收入,才有信徒。因为你没发菩提心,你的动机只是为了得到,得到,不是为了利益别人。所以我想我们去放生,不是说我要得功德,而是我能够救命,而且能够把这个救命的功德,回向给我们的社会,不要有灾难,大家生病赶快好。你根本没想到自己,这个叫菩提心。
摘自:海涛法师-新店大明讲堂-传授菩萨戒-菩萨行慈悲心
受菩萨戒有什么殊胜呢?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念,念一下,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句话就是菩萨戒。当愿众生,体解大道。体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理,大菩提道,普度众生,而发起了这个世界最殊胜的心态,叫做菩提心。为了要发菩提心,所以我们去受菩萨戒。以这个戒来保护我们的心。
所以菩萨戒体是以心为体。你的心里面如果放弃众生讨厌众生,你就破菩萨戒了。所以你很怨恨这个人,请问还有菩萨戒吗?没有了,记住。很多人都以为他有菩萨戒,其实没有戒体了,包括有些出家人也如此。我曾经跟一个出家人认识,他开车载我,后面有车按喇叭,他就吼:叭什么!我说,你破戒了,你怨恨后面那个人,你骂他,你就菩萨戒不见了,你十年的菩萨戒都没有了。所以菩萨戒最怕你瞋恨众生,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就没有了。
所以菩萨戒的意思是说,我不舍弃众生。进一步我要普度众生。也为如此,所以我要广学一切,在忍辱中广学一切。就好像说,今天你是消防队的救火员,然后对面有楼房发生火灾,你知道了,但故意不去救火。这样有没有失职?你就会被开除了。当然,除非消防车里没有水了,那不能怪你,即便没有水,你也不能当旁观者,救几个算几个。你不能说,我不要去。
菩萨戒就是这样,而且菩萨戒的功德,为什么很大呢?因为菩萨戒的对象,是一切众生。各位,你如果给全世界的人,每一个人都给他一万块,这样功德大不大?这叫做菩萨戒。菩萨戒所缘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你都要度他。你都要让他离苦得乐。这样功德大不大?你孝顺一个母亲,功德就很大了。何况你要孝顺众生。孝顺母亲,还是世间功德而已,能够度母亲离苦,这才是菩萨戒。所以你能够度一切众生,都决心要让他离苦。
功德大不大?太大了。所以各位,要发起这种心。不是说,师父,我要受菩萨戒,但是我很懒得度人。师父,我要受菩萨戒,那个又没有布施,那个布了施一辆车,我要选择给布施的助念。有的人很现实,很攀缘,如果是大施主,三更半夜,也很喜欢爬起来去帮他念,但是这么做代表你没有平等心,你也破菩萨戒。为什么?你有这种分别心,不行,不能有这个心态。
所以菩萨戒呢,它是戒自私,一定要平等无私的,去保护所有生命。所以今天你是个出家人,你是个佛学博士,但是,隔壁有在超度法会,你不想去,有没有犯菩萨戒?有。那你呢,就不算菩萨,也不算出家人。就算你读到佛学博士,没有用。
我再讲一个,今天有人往生,希望你助念。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跟你说要去助念,“要五百块。”这样还有没有菩萨戒?没有了,变成交易了,失去了菩提心,这样就破戒了。为什么?因为没有钱给你,你就不念了。今天有人拿个骨灰盒、纳骨塔到你这边来:“师父,我爸爸死了,我家很穷。我这个纳骨塔没地方放。你们寺庙有地方放吗?”有。可不可以放?可以。要怎么办?五十万、三十万、五万,你如果放后面一点,比较便宜。这样有没有破菩萨戒?破戒了。所以各位要了解。
但是你看这个世间,有没有人破戒了?太多了。把宗教当成买卖,把宗教当成特权。所以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更要受菩萨戒。要来保护佛教,要来普度众生。不然没有钱的,都要下地狱了。有钱的才能够学佛。我们不能让这样。没有钱可不可以成佛?只要你受菩萨戒,只要你发菩提心,你都可以成佛。所以有钱人布施十亿,还不如对贫穷人发菩提心点一盏灯的功德。为什么?心最重要,动机最重要。如果有执着,而且对方没有正知正见,而为了一种知名度而去布施,这样就违背菩萨戒了。
所以我想,各位要把握佛教的原则,冤亲平等,同体大悲。以这个平等心来做事待人,我想要帮助每一个生命,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你帮忙,有些人你想帮他,他不喜欢你,对此我们要忏悔,希望我将来,这辈子没办法,那下辈子,下下辈子,总有一世,有机会帮助你。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初为了度弥勒菩萨,被弥勒菩萨打多久,你知道吗?打了八万多年,对不对,最后七天,弥勒菩萨要示现死亡了,他才警觉到,才皈依了。
所以我想,我们度人,要结一个缘,所以,不要舍弃众生,不要分别众生。如果你家有纳骨塔位,你家有人送你十个纳骨塔位,要不要布施?你要登报纸,如果有贫穷人没地方放的,我们这里还有十个位置。以前有很多人,在卖那个骨灰塔,在那里买卖,有没有?有啊,还在那里涨价,这个是很不慈悲的事情,因为人死了都已经很可怜了,你还在死人身上动歪脑筋赚钱,这个不好。所以各位,不管什么地方,如果有那个无祀孤魂,你就请几个回去好不好?你看,都没有人要。所以各位,一个冤亲债主、鬼魂会不会让你得癌症?会。但是他如果要感恩你,会不会让你赚大钱?肯定也会。很简单的事情,很简单的,因为他们有影响力,所以叫大力鬼神众。
当然,不能为了求财才去做,这样发心有问题,要以无所求的菩提心,就是要利益对方的心,不求回报的心去做,诸善圆满,不求自得。所以各位要了解,受五戒,五个护法神保护你,受一条戒律,就有一个护法神保护你,那受菩萨戒,所有天上的,有善根的神,都成为你的护法,叫百千万亿护法。你什么事情不成就?你想什么,什么来。只要你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你不会担心什么,你只担心你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不会担心没有福报。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他就会每天用心机,我要怎么样设计才有钱,我要办什么法会,才有收入,才有信徒。因为你没发菩提心,你的动机只是为了得到,得到,不是为了利益别人。所以我想我们去放生,不是说我要得功德,而是我能够救命,而且能够把这个救命的功德,回向给我们的社会,不要有灾难,大家生病赶快好。你根本没想到自己,这个叫菩提心。
摘自:海涛法师-新店大明讲堂-传授菩萨戒-菩萨行慈悲心
Wednesday, January 20, 2016
Tuesday, January 19, 2016
佛法讲慈悲,慈悲就是爱,佛为什么不说爱?
这理就是性德,在中国古圣先贤发现了,性德的核心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个孝字,父子有亲,亲爱。
你看每一个宗教里头,核心的理念都是爱,佛法讲慈悲,慈悲就是爱,佛为什么不说爱?因为世间人爱里头都有情在里头,情是烦恼,慈悲里头没有情,有智慧在里头。
我们可以这样说,佛家的慈悲是讲理智的慈悲,世间人的慈悲是感情的慈悲,这就很分别了。
感情的就叫爱,佛法里给它这样分开,理智的就叫慈悲,所以慈悲就是理性的爱,它不是以感情做主,这是根。
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
你看伊斯兰教《古兰经》里,每一段重要的经文前面一定有,「真主安拉确实是仁慈的」,讲得很好,真主确实是仁慈的。你看世界上拥有信徒最多的,基督教跟天主教,他们同用的经典是《新旧约》,《圣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父子有亲那个亲爱,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而且是万德万行的根本。
中国自古以来,圣贤教育就是从这个地方发明的,所以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亲爱的教育,我们不能不知道。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你看每一个宗教里头,核心的理念都是爱,佛法讲慈悲,慈悲就是爱,佛为什么不说爱?因为世间人爱里头都有情在里头,情是烦恼,慈悲里头没有情,有智慧在里头。
我们可以这样说,佛家的慈悲是讲理智的慈悲,世间人的慈悲是感情的慈悲,这就很分别了。
感情的就叫爱,佛法里给它这样分开,理智的就叫慈悲,所以慈悲就是理性的爱,它不是以感情做主,这是根。
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
你看伊斯兰教《古兰经》里,每一段重要的经文前面一定有,「真主安拉确实是仁慈的」,讲得很好,真主确实是仁慈的。你看世界上拥有信徒最多的,基督教跟天主教,他们同用的经典是《新旧约》,《圣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父子有亲那个亲爱,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而且是万德万行的根本。
中国自古以来,圣贤教育就是从这个地方发明的,所以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亲爱的教育,我们不能不知道。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3
Monday, January 18, 2016
Thursday, January 14, 2016
心浮气躁干什么都不能成功。
此地接著说,「自然暗合道妙,念念离念。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为最易」,这最容易。
这给我们讲境界,关键在哪里?关键在老实,这两个字太重要。
世出世间法,人只要老实,没有不成就的。
不成就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不老实。他的妄念多,他的心思杂,妄念多,意念、精神不能专注,所以说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干什么都不能成功。
真正要成就的话,秘诀是老实、专注。
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人知道,你给人家讲,他不相信,哪有那么容易的?他不相信。我们早年看到经教上古来祖师大德这样劝导人,我们也是看过、读过就算了,没有把它当真。随著年岁大了,看得多了,尤其看到这些现身说法的,做出榜样在给我们看的,我们才真的注意到,才肯定一点都不假。
《华严经》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是什么?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能有这种认知,能有这样的肯定。法门不可思议,认识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依教奉行的人不可思议。
这桩事情实在讲太要紧了,为什么?现在在这个社会,我们冷静观察,哪一个人不造罪业?不但造罪业,都是造很重的罪业。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这给我们讲境界,关键在哪里?关键在老实,这两个字太重要。
世出世间法,人只要老实,没有不成就的。
不成就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不老实。他的妄念多,他的心思杂,妄念多,意念、精神不能专注,所以说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干什么都不能成功。
真正要成就的话,秘诀是老实、专注。
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人知道,你给人家讲,他不相信,哪有那么容易的?他不相信。我们早年看到经教上古来祖师大德这样劝导人,我们也是看过、读过就算了,没有把它当真。随著年岁大了,看得多了,尤其看到这些现身说法的,做出榜样在给我们看的,我们才真的注意到,才肯定一点都不假。
《华严经》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是什么?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能有这种认知,能有这样的肯定。法门不可思议,认识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依教奉行的人不可思议。
这桩事情实在讲太要紧了,为什么?现在在这个社会,我们冷静观察,哪一个人不造罪业?不但造罪业,都是造很重的罪业。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6
扰乱你的清净心,这就错了。
品位高下是什么个道理?给诸位说,这是你心地清净程度的感应。
我们这个经题里面讲的这三个等级就很好,「清净、平等、觉」。
功夫最浅的是清净,清净就往生凡圣同居土;
平等了,心平等了,方便有余土;
后面觉,觉是大彻大悟,生实报庄严土。
由此可知,清净心重要!我们念佛法门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有疑惑,心不清净了,有夹杂,心不清净了,所以要把疑惑跟所有一切夹杂全都放下。真的要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日常生活当中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吃饱了、穿暖了,够了,不必再讲求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那就麻烦大了,那就夹杂,为什么?扰乱你的清净心,这就错了。
得清净再向上提升修平等心,看一切人跟自己没有差别,我不比别人高一等,人家也不比我差一等。最好的方法,观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这是好方法,好人、坏人全是阿弥陀佛,你不要去分别,平等心现前,往生品位就高,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是四圣法界。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我们这个经题里面讲的这三个等级就很好,「清净、平等、觉」。
功夫最浅的是清净,清净就往生凡圣同居土;
平等了,心平等了,方便有余土;
后面觉,觉是大彻大悟,生实报庄严土。
由此可知,清净心重要!我们念佛法门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有疑惑,心不清净了,有夹杂,心不清净了,所以要把疑惑跟所有一切夹杂全都放下。真的要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日常生活当中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吃饱了、穿暖了,够了,不必再讲求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那就麻烦大了,那就夹杂,为什么?扰乱你的清净心,这就错了。
得清净再向上提升修平等心,看一切人跟自己没有差别,我不比别人高一等,人家也不比我差一等。最好的方法,观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这是好方法,好人、坏人全是阿弥陀佛,你不要去分别,平等心现前,往生品位就高,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是四圣法界。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Tuesday, January 12, 2016
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就胡思乱想?
现在很多人看到我,都问我灾难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老实讲,这灾难不能说真,也不能说假。这话怎么讲?你的心行不善就有,你的心行善它就没有了。
这什么意思?「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佛不早就给我们说过了吗?说得太多了,事到临头的时候你忘掉了。
所以常常要想到佛的教诲,「一切法从心想生」。
连科学家都教导我们,灾难来了怎么应对?
科学家教给我们三句话,
「弃恶扬善」,恶要丢掉、要放下,要把善心善行发扬光大,你看这多好,跟佛说的一个意思,
第二句教给我们「改邪归正」,
末后一句话教我们「端正心念」。念佛是端正心念第一正,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就胡思乱想?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这什么意思?「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佛不早就给我们说过了吗?说得太多了,事到临头的时候你忘掉了。
所以常常要想到佛的教诲,「一切法从心想生」。
连科学家都教导我们,灾难来了怎么应对?
科学家教给我们三句话,
「弃恶扬善」,恶要丢掉、要放下,要把善心善行发扬光大,你看这多好,跟佛说的一个意思,
第二句教给我们「改邪归正」,
末后一句话教我们「端正心念」。念佛是端正心念第一正,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就胡思乱想?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Monday, January 11, 2016
最重要的是十念
底下一段说,「本愿文曰至心信乐。《观经》亦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下面跟我们解释,「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这是关键,这重要的法门!
「罗什大师於此」,鸠摩罗什大师对於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他「有最极精要之论」。
下面就是罗什大师所讲的,「师曰:譬如有人,於旷野中」,野外,
「值遇恶贼」,遇到强盗,
「挥戈拔剑,直来欲杀」,这是遇到强盗要来杀害他,夺他的财物。
「其人勤走」,这人赶快逃,逃的时候
「视渡一河」,看到前面有一条河。这个时候想,
「若不渡河,首领难全」,肯定被他杀了。
「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怎么过这个河?
「我至江岸,为著衣渡」?穿著这衣服赶紧下去游过去,还是把衣服脱掉?这急时一念,这是他想的,「为脱衣渡」?
「若著衣衲,恐不得过」,时间来不及,追得太紧了,
「若脱衣衲,恐不得暇」,恐怕来不及;要是著衣渡,穿著衣服,恐怕渡不过去。
「但有此念,更无他意」,这就讲一心怎么渡河。
「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这是罗什大师的开示。
行者就是修行人,就像这个渡河的情形,遇到强盗的情形一样。我们念佛,是念佛名还是念佛像?这个念佛像就是观像念佛,没有佛像在面前是观想念佛,这是《十六观经》上说的。
无间念佛,观想也行、观像也行、持名也行,最重要的是十念,这就叫至心,名为十念。你心里已经集中在佛,除念佛之外没有其他的心,所以三种方法都可以,观想、观像、持名都行。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下面跟我们解释,「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这是关键,这重要的法门!
「罗什大师於此」,鸠摩罗什大师对於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他「有最极精要之论」。
下面就是罗什大师所讲的,「师曰:譬如有人,於旷野中」,野外,
「值遇恶贼」,遇到强盗,
「挥戈拔剑,直来欲杀」,这是遇到强盗要来杀害他,夺他的财物。
「其人勤走」,这人赶快逃,逃的时候
「视渡一河」,看到前面有一条河。这个时候想,
「若不渡河,首领难全」,肯定被他杀了。
「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怎么过这个河?
「我至江岸,为著衣渡」?穿著这衣服赶紧下去游过去,还是把衣服脱掉?这急时一念,这是他想的,「为脱衣渡」?
「若著衣衲,恐不得过」,时间来不及,追得太紧了,
「若脱衣衲,恐不得暇」,恐怕来不及;要是著衣渡,穿著衣服,恐怕渡不过去。
「但有此念,更无他意」,这就讲一心怎么渡河。
「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这是罗什大师的开示。
行者就是修行人,就像这个渡河的情形,遇到强盗的情形一样。我们念佛,是念佛名还是念佛像?这个念佛像就是观像念佛,没有佛像在面前是观想念佛,这是《十六观经》上说的。
无间念佛,观想也行、观像也行、持名也行,最重要的是十念,这就叫至心,名为十念。你心里已经集中在佛,除念佛之外没有其他的心,所以三种方法都可以,观想、观像、持名都行。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Sunday, January 10, 2016
这功夫是什么?真放得下的人。
下面它有个括弧附注,「仅念一声者,指临终一念,或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亦皆得往生。」
这是讲了两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这个仅念一声是临终,临终一念决定得生。
第二种状况,是获得一念净心,这个比较难,这是真有功夫!这功夫是什么?真放得下的人。真正能够,这是古大德常讲的,世出世间法一切放下,不但是讲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佛法,讲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发一念心,就是专念阿弥陀佛,这都是决定往生的。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这是讲了两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这个仅念一声是临终,临终一念决定得生。
第二种状况,是获得一念净心,这个比较难,这是真有功夫!这功夫是什么?真放得下的人。真正能够,这是古大德常讲的,世出世间法一切放下,不但是讲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佛法,讲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发一念心,就是专念阿弥陀佛,这都是决定往生的。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Saturday, January 9, 2016
所以我们在境界当中,时时刻刻,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返闻闻自性。
「八者,於世谈话,不生味著」。
这一念是这个十念的第八念,是日常生活当中闲谈一切世间的法,不生味著,这个味是兴趣,著是执著。用个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放在心上,不要把它当一回事情这就对了。
为什么?六道不是真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你要在这个里面感觉得有兴趣,味这一个字,味是情执,你迷了,你执著,著就是执著,那就错了。
於世间一切言论要当真、要执著,这就是造轮回业,就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所以一定要知道,这知道是智慧!
大乘教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这世间法不再执著,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我们在萤幕上看电视剧,这假的,这不是真的。
你可以欣赏,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分别,这是菩萨。
如果你在那里看到这些现象,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就是佛了。
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在境界当中,时时刻刻,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返闻闻自性。世间有一句话说回光返照,回过头来照自性,你就知道自己修学是在什么阶段。如果外面境界还能够引起我们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那我们就是六道凡夫。
如果我们对眼前一切现象全不执著,但是还有分别,这就是阿罗汉,就不是凡夫。
凡夫肯定有情执,阿罗汉情执断掉不再执著,也就是此地讲的他不生味著,用我们现在话,他没有兴趣,他不执著了。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这一念是这个十念的第八念,是日常生活当中闲谈一切世间的法,不生味著,这个味是兴趣,著是执著。用个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放在心上,不要把它当一回事情这就对了。
为什么?六道不是真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你要在这个里面感觉得有兴趣,味这一个字,味是情执,你迷了,你执著,著就是执著,那就错了。
於世间一切言论要当真、要执著,这就是造轮回业,就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所以一定要知道,这知道是智慧!
大乘教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这世间法不再执著,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我们在萤幕上看电视剧,这假的,这不是真的。
你可以欣赏,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分别,这是菩萨。
如果你在那里看到这些现象,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就是佛了。
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在境界当中,时时刻刻,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返闻闻自性。世间有一句话说回光返照,回过头来照自性,你就知道自己修学是在什么阶段。如果外面境界还能够引起我们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那我们就是六道凡夫。
如果我们对眼前一切现象全不执著,但是还有分别,这就是阿罗汉,就不是凡夫。
凡夫肯定有情执,阿罗汉情执断掉不再执著,也就是此地讲的他不生味著,用我们现在话,他没有兴趣,他不执著了。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214
Friday, January 8, 2016
Thursday, January 7, 2016
净业三福
所以净业三福头一条就是儒释道这三个根,有这个根才能学佛。
所以第二条才学佛,学佛从哪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入佛门。佛经上你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他具足第一条善,也就是说他真正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他真做到。所以他有这个条件,才能到佛门里面来接受三皈五戒,出家的时候接受沙弥戒,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
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到第三,第三是大乘,第二是小乘,不违背次序。到第三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第一个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小乘因果,不是世间的因果,世间因果在第一条就学。这个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它是讲净土法门的,念佛成佛!不是讲普通的因果,这个讲得透彻,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个法门就是教你念佛,你对这个因果你要相信,深信切愿,没有一个不往生。「读诵大乘」,读是对著经本念,诵是离开经本背诵,你念得很熟你能够背诵。这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能成佛!这个大乘是讲什么?广义的讲是大乘经。狭义的讲就是《大乘无量寿经》,就这一部经,你就决定成佛,往生成佛。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401
所以第二条才学佛,学佛从哪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入佛门。佛经上你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他具足第一条善,也就是说他真正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他真做到。所以他有这个条件,才能到佛门里面来接受三皈五戒,出家的时候接受沙弥戒,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
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到第三,第三是大乘,第二是小乘,不违背次序。到第三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第一个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小乘因果,不是世间的因果,世间因果在第一条就学。这个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它是讲净土法门的,念佛成佛!不是讲普通的因果,这个讲得透彻,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个法门就是教你念佛,你对这个因果你要相信,深信切愿,没有一个不往生。「读诵大乘」,读是对著经本念,诵是离开经本背诵,你念得很熟你能够背诵。这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能成佛!这个大乘是讲什么?广义的讲是大乘经。狭义的讲就是《大乘无量寿经》,就这一部经,你就决定成佛,往生成佛。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1401
Wednesday, January 6, 2016
~ Excerpt from Guidelines for Being a Good Person弟子规 ~
Chapter 1: Respecting and Loving our Parents at Home
When our parents call us, we should answer them right away.
When they tell us to do something, we should do it promptly.
When our parents instruct us, we should listen respectfully.
When they scold us, we should sincerely accept what they say.
We should make sure that our parents are warm in the winter and cool in the summer.
In the morning, we should greet them and show them that we care.
At night, we should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resting comfortably.
Gudelines for Being a Good Person (Di Zi Gui) was written by ancient Chinese sages. It teaches us the guidelines for being a good human being.
First, it teaches us to respect and love our parents, and to be kind to our siblings.
Second, it teaches us how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and engage in daily tasks. It also teaches us to be a trustworthy person. Furthermore, it teaches us to love all beings and to be close to kind, virtuous people.
Having learned how to do all these, we can then expand our horizons by studying the other arts.
When our parents call us, we should answer them right away.
When they tell us to do something, we should do it promptly.
When our parents instruct us, we should listen respectfully.
When they scold us, we should sincerely accept what they say.
We should make sure that our parents are warm in the winter and cool in the summer.
In the morning, we should greet them and show them that we care.
At night, we should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resting comfortably.
Gudelines for Being a Good Person (Di Zi Gui) was written by ancient Chinese sages. It teaches us the guidelines for being a good human being.
First, it teaches us to respect and love our parents, and to be kind to our siblings.
Second, it teaches us how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and engage in daily tasks. It also teaches us to be a trustworthy person. Furthermore, it teaches us to love all beings and to be close to kind, virtuous people.
Having learned how to do all these, we can then expand our horizons by studying the other arts.
Tuesday, January 5, 2016
SOME TYPES OF PEOPLE 人的种类
A person and a human being are not the same. Even though the appearance is similar,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virtuous qualities and intelligence. For example, some people do whatever they want to do, say whatever they happen to think of and eat whatever and whenever they feel like eating. These are the ordinary people.
人(person)和人类(human being)是不同的。虽然容貌看似一样,但是他们在道德质量和心智上是有差别的。例如,有一些人他们想做什么就做,想说什么就说,想吃什么就吃,这些就是未开化的凡夫(ordinary people = person)。
Worse then that are what are called animals. They have human faces but their minds are of an animal, that is, they have no shame just like animals. Meaning, individuals that have never cultivated their own minds any higher.
比这更糟的就叫做野人(animal),他们是人面兽心,这意思是指他们像野兽一样没有羞耻心,也就是说,这些人根本不受教化以提升自己的心灵质地。
As for human beings, it refers to those that try to control their minds, their minds are superior, they have more wisdom than ordinary people, they developed their minds high enough to shift to the level of human being.
至于所谓的人类(human being),是指那些有在试着调伏自心的人,他们心灵质地较为好,比凡夫更有智慧,他们发展出高尚的心灵,因此提升至人类的层次。
Ghosts are those that speak and do what is bad. They are called ghosts, even monks and novices who are ordained are the same ; when they don't obey and recognize the Dhamma and discipline, they also, can be called ghosts. Ghost here refers to the state of wickedness, not to a self. And so, some people have the appearance of a man or woman but in the mind there is a ghost. If anybody shifts up to the level of human being, one should recognize ghosts and not be afraid of them. If anybody is still afraid of ghosts, that person is just an ordinary man or woman. Ghosts have to live with ghosts, people cannot live with ghosts ; so people with an inferior mind are ghosts.
所谓鬼是指那些说坏话、做恶事的人,即使是和尚或沙弥也一样,如果他们不遵守或不认识正法及戒律,他们也一样可以叫做鬼。鬼,在这里是指邪恶的心态,而不是指某一种个体。所以,某些人虽然有人的外貌,但他内心却像鬼一样邪恶。如果任何人能提升心灵质地到人类的层次,就可以认识鬼而不怕他们,而如果有人还会怕鬼,那这个人就只是个凡夫。鬼只能跟鬼(心)在一起,人是不能和鬼(心)在一块的;所以,一个拥有一颗卑劣之心的人,他不是人而是鬼。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10179
人(person)和人类(human being)是不同的。虽然容貌看似一样,但是他们在道德质量和心智上是有差别的。例如,有一些人他们想做什么就做,想说什么就说,想吃什么就吃,这些就是未开化的凡夫(ordinary people = person)。
Worse then that are what are called animals. They have human faces but their minds are of an animal, that is, they have no shame just like animals. Meaning, individuals that have never cultivated their own minds any higher.
比这更糟的就叫做野人(animal),他们是人面兽心,这意思是指他们像野兽一样没有羞耻心,也就是说,这些人根本不受教化以提升自己的心灵质地。
As for human beings, it refers to those that try to control their minds, their minds are superior, they have more wisdom than ordinary people, they developed their minds high enough to shift to the level of human being.
至于所谓的人类(human being),是指那些有在试着调伏自心的人,他们心灵质地较为好,比凡夫更有智慧,他们发展出高尚的心灵,因此提升至人类的层次。
Ghosts are those that speak and do what is bad. They are called ghosts, even monks and novices who are ordained are the same ; when they don't obey and recognize the Dhamma and discipline, they also, can be called ghosts. Ghost here refers to the state of wickedness, not to a self. And so, some people have the appearance of a man or woman but in the mind there is a ghost. If anybody shifts up to the level of human being, one should recognize ghosts and not be afraid of them. If anybody is still afraid of ghosts, that person is just an ordinary man or woman. Ghosts have to live with ghosts, people cannot live with ghosts ; so people with an inferior mind are ghosts.
所谓鬼是指那些说坏话、做恶事的人,即使是和尚或沙弥也一样,如果他们不遵守或不认识正法及戒律,他们也一样可以叫做鬼。鬼,在这里是指邪恶的心态,而不是指某一种个体。所以,某些人虽然有人的外貌,但他内心却像鬼一样邪恶。如果任何人能提升心灵质地到人类的层次,就可以认识鬼而不怕他们,而如果有人还会怕鬼,那这个人就只是个凡夫。鬼只能跟鬼(心)在一起,人是不能和鬼(心)在一块的;所以,一个拥有一颗卑劣之心的人,他不是人而是鬼。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10179
Monday, January 4, 2016
一杯水 Cup of Water
Link: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04816
〖一杯水〗
来拜访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会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们当中有富商、大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真谛了。你所见到的只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那些太聪明的人将永远学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Cup of Water
Many of those who came to see me have a high standing in the community. Among them are merchants, college graduates, teach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ir minds are filled with opinions about things. They are too clever to listen to others. It is like a cup of water. If a cup is filled with stale, dirty water, it is useless. Only after the old water has been thrown out can the cup become useful again. You must empty your minds of opinions, then you will see. Our practice goes beyond cleverness and stupidity. If you think that you are clever, wealthy, important, or an expert in Buddhism, you cover up the truth of non-self - I and mine. But Buddhism is letting go of self. Those who are too clever will never learn. They must first get rid of their cleverness, first empty their "cup".
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04816
〖一杯水〗
来拜访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会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们当中有富商、大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真谛了。你所见到的只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那些太聪明的人将永远学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Cup of Water
Many of those who came to see me have a high standing in the community. Among them are merchants, college graduates, teach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ir minds are filled with opinions about things. They are too clever to listen to others. It is like a cup of water. If a cup is filled with stale, dirty water, it is useless. Only after the old water has been thrown out can the cup become useful again. You must empty your minds of opinions, then you will see. Our practice goes beyond cleverness and stupidity. If you think that you are clever, wealthy, important, or an expert in Buddhism, you cover up the truth of non-self - I and mine. But Buddhism is letting go of self. Those who are too clever will never learn. They must first get rid of their cleverness, first empty their "cup".
Sunday, January 3, 2016
楞严经 - 七种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十九个字是这部经经名字,是一个题目,连下面的一个经字便成二十个字;前十九字属于‘别名’,后一字叫‘通名’。别名的意思是与其他经典有所分别,名字不同;下面的经字是相同的,因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于诸经,别名是别于诸经,由于此部经与诸经不同,故有这通、别两种称法。
佛所说的经典,有七种立题,此七立题包括了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即是:单三、复三和具足。
单三是单用的有三种;
复三是双的,是两个意思在一起,也有三种;
具足一是说有一种是具足的意思。
单三是单用的有三种;
复三是双的,是两个意思在一起,也有三种;
具足一是说有一种是具足的意思。
单三之中有‘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佛’。因为佛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故名;
有‘单法立题’,譬如‘大般涅槃经’,这就是单以法立出来的题目;
又有‘单喻立题’,譬如‘梵网经’,这部经比方大梵天王的网罗幢。这人、法、喻叫做‘单三立题’。
有‘单法立题’,譬如‘大般涅槃经’,这就是单以法立出来的题目;
又有‘单喻立题’,譬如‘梵网经’,这部经比方大梵天王的网罗幢。这人、法、喻叫做‘单三立题’。
复三:有‘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所问的般若是法,故称;
有‘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个比喻,意思是说:佛说法的时候有如狮子吼声那么雄伟;
又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立此题。
有‘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个比喻,意思是说:佛说法的时候有如狮子吼声那么雄伟;
又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立此题。
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这部经比喻万行的因花,庄严无上果德,此题具足人、法、喻故名。
凡是讲经者,对这七种立题都需要明白清楚,才可讲解经典,如果连七种立题都不明白,又怎样能教人家明白呢?比如:自己都不能觉悟,又怎能教人觉悟呢?这一点是很要紧的。假如连七种立题、五重玄义、十门分别都不先明白,就自称法师,到处说法,于是把一般人都讲到地狱里去了,连他自己也到地狱去了,这还不要紧,但听的人却连他们为什么会到地狱都不知道,这实在是很可怜的。因此,学佛的人必须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有了智慧,然后才去教化众生,这才不会出错。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329.htm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329.htm
Saturday, January 2, 2016
Important for us to be filial to our parents
Translation of the below:
Respect our ancestors and cultures is beneficial as 10% of respect, will gain 10% benefit;
100% of respect, will gain 100% benefit.
We teach filial, respect elder, loyal, trust and courtesy in a few lessons.
All our 5 cardinal human relationships
(1. father&son,
2. emperor&ministers,
3. husband&wife,
4. elder&younger brothers,
5. friends)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courtesy and respect.
Henceforth, if we do without courtesy and respect, all these relationships will turn into troubles, problems and disasters.
From our chinese 5 thousands recorded history, we learned and knew a lot of vivid examples that *arrogant, extravagant(luxurious), adultery and lazy will ruin a family and a country.
Thus, we should not make these 4 mistakes of *arrogant, extravagant, adultery and lazy .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be filial to our parents, to make our parents happy and to repay their kindness of giving birth to us, feeding and educating us.
Although we are not the one that rules our country, we should respect and listen the advice from many of our relatives and elders who are wise and care for us, so that we will not take a longer and uneasy path.
Even if we are the leaders, we must respect and care for our juniors and subordinates, then we can attract virtuous individuals to join us to contribute beneficence to our society.
Amitofo 🙏😊
對自己祖先文化的一種恭敬、一種尊崇,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我們這幾堂課談的是孝悌忠信禮,禮的這個部分,禮敬。
「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本質是恭敬,恭敬是具體落實在所有人與人的關係當中。
人跟人的關係,離不開五倫,所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相處都屬於禮,倫常就是禮,都要用恭敬的態度來經營這五個關係。
我們都知道,家敗掉了,國亡掉了,很常的就是自己有驕奢淫逸;*驕傲、奢侈、淫亂、放逸,每個亡國之君都是這樣。那我們有沒有引以為戒,讀到這段歷史把自己驕奢淫逸去掉?
假如沒有引以為戒,甚至效法這些對的榜樣,那歷史上的錯誤將會不斷重複。
我們這個民族是全世界最重視歷史的,也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先知道,能夠從過去歷史當中得到教訓,他的智慧才能超過前人,他的整個社會才能更安定。
「入則孝」,不是說在行為當中孝順父母,直接接觸父母,才是孝順;時時心上有父母,時時不以自己的言行去侮辱父母,能以言行去光榮、去讓父母感到欣慰,這個就是孝順。
*孝的精神是知恩報恩,悌的精神是恭敬友愛,人與人相處都應該守住這樣的心態。
我們今天沒有治理國家,但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有很多親戚、長者,他們比我們有智慧,他們也愛護我們,我們肯尊重他們、聽他們的勸告,人生少走很多彎路。
*假如我們沒有恭敬、尊重的心,身邊有貴人也幫不了我們,所以尊賢是每個人都要的。
在團體當中,甚至一個國家當中, 我們也引用了領導者應該愛護,還要恭敬下屬。
尤其禮敬這些有賢德之人,來為團體、來為國家社會奉獻付出,都要用恭敬的心去感召。因為這些有德之人,他不是因為利害而來的,他是因道義而来。。
https://mbasic.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04908902897817&id=314815011907207&refid=17
Respect our ancestors and cultures is beneficial as 10% of respect, will gain 10% benefit;
100% of respect, will gain 100% benefit.
We teach filial, respect elder, loyal, trust and courtesy in a few lessons.
All our 5 cardinal human relationships
(1. father&son,
2. emperor&ministers,
3. husband&wife,
4. elder&younger brothers,
5. friends)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courtesy and respect.
Henceforth, if we do without courtesy and respect, all these relationships will turn into troubles, problems and disasters.
From our chinese 5 thousands recorded history, we learned and knew a lot of vivid examples that *arrogant, extravagant(luxurious), adultery and lazy will ruin a family and a country.
Thus, we should not make these 4 mistakes of *arrogant, extravagant, adultery and lazy .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be filial to our parents, to make our parents happy and to repay their kindness of giving birth to us, feeding and educating us.
Although we are not the one that rules our country, we should respect and listen the advice from many of our relatives and elders who are wise and care for us, so that we will not take a longer and uneasy path.
Even if we are the leaders, we must respect and care for our juniors and subordinates, then we can attract virtuous individuals to join us to contribute beneficence to our society.
Amitofo 🙏😊
對自己祖先文化的一種恭敬、一種尊崇,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我們這幾堂課談的是孝悌忠信禮,禮的這個部分,禮敬。
「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本質是恭敬,恭敬是具體落實在所有人與人的關係當中。
人跟人的關係,離不開五倫,所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相處都屬於禮,倫常就是禮,都要用恭敬的態度來經營這五個關係。
我們都知道,家敗掉了,國亡掉了,很常的就是自己有驕奢淫逸;*驕傲、奢侈、淫亂、放逸,每個亡國之君都是這樣。那我們有沒有引以為戒,讀到這段歷史把自己驕奢淫逸去掉?
假如沒有引以為戒,甚至效法這些對的榜樣,那歷史上的錯誤將會不斷重複。
我們這個民族是全世界最重視歷史的,也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先知道,能夠從過去歷史當中得到教訓,他的智慧才能超過前人,他的整個社會才能更安定。
「入則孝」,不是說在行為當中孝順父母,直接接觸父母,才是孝順;時時心上有父母,時時不以自己的言行去侮辱父母,能以言行去光榮、去讓父母感到欣慰,這個就是孝順。
*孝的精神是知恩報恩,悌的精神是恭敬友愛,人與人相處都應該守住這樣的心態。
我們今天沒有治理國家,但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有很多親戚、長者,他們比我們有智慧,他們也愛護我們,我們肯尊重他們、聽他們的勸告,人生少走很多彎路。
*假如我們沒有恭敬、尊重的心,身邊有貴人也幫不了我們,所以尊賢是每個人都要的。
在團體當中,甚至一個國家當中, 我們也引用了領導者應該愛護,還要恭敬下屬。
尤其禮敬這些有賢德之人,來為團體、來為國家社會奉獻付出,都要用恭敬的心去感召。因為這些有德之人,他不是因為利害而來的,他是因道義而来。。
https://mbasic.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04908902897817&id=314815011907207&refid=17
Friday, January 1, 2016
Subscribe to:
Posts (Atom)